杨扬:多院区大型医疗集团复杂异构背景下的互联互通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03
浏览次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大一附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院三区一中心”集团式发展新格局。其中河医院区为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综合诊治院区,东院区为国际化院区,北院区为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南院区为立足郑州航空港区、辐射豫东南的外科、急救、肿瘤、血液领域表现突出的现代化院区。医院信息处总工程师杨扬谈到:“这些院区的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网络、统一系统、统一数据、统一管理的同质化的管理模式,塑造我院现在的信息化方面的成绩。”

14.jpg

郑大一附院全院核心机房面积共计2051平米,物理服务器757台,虚拟服务器529台,各类安全设备40台,生产环境总存储容量约为5296.44TB,存储临床数据4023.27TB,共有内网PC应用终端12248台(不含无线终端设备)。体量大,系统全异构,造就了其互联互通建设的特殊性。

互联互通建设

2019年,医院全面实施电子病历评级和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工作。在此基础上,医院按照国家标准指引对信息平台进行业务的梳理与框架设计,制定数据、接口与文档标准,以及根据总体设计和标准规范同步进行平台实施和系统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统一门户、ESB总线集成、患者主索引、临床数据中心和主数据管理。

  2020年,医院在河医院区和郑东院区实现同城异地双活架构,有效应对突发事件。2021年在郑州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信息处紧急启动异地容灾“双活”机制,在机房供电系统停止供电情况下,仅用15分钟将主要临床核心业务迁移到郑东院区机房,保证了东、北两院区系统信息畅通,医疗业务正常运行。

  2020年,医院为通过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对整体应用架构升级,打造了坚实底座。通过ROC微服务架构升级,解决了医院在高峰时期互联网应用请求量超负荷、偶发性互联网请求卡顿的问题,可保障医院线下门诊+互联网门诊日门诊量20万人次以内。

  面向患者,医院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民服务,如:各类消息及时推送、院内就诊导航、患者统一电子胶片系统、床旁结算、智能预约平台、个性化定制服务、互联网+健康管理等;对于管理,医院通过可视化报表、在线智能财务报账、科研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等,助力医院精准决策,财务精细化管理。

  同时医院非常注重安全建设,从2018年9月7日起至今,实现网络安全“零”事故。杨扬介绍:安全的建设要三个同步,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三全管理,全员、全面、全方位管理;三防措施,人防、技防、物防,配合医院的相关管理,才能把整个安全体系进行完善。

互联互通价值体现

  1.升级双活架构

  2024年医院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之后,并没有停止建设步伐。杨扬介绍,医院首先升级双活架构,包括数据库服务器硬件升级、数据库软件版本升级、数据迁移、双活容灾软件实施。其次,实现了读写分离,即生产库与查询库读写分离。同时对可视化界面进行操作机切换,提出了两种切换机制,一是计划维护切换,二是灾难切换,计划切换时间为5-10分钟。

  2.建设全景数据中心解决数据管理瓶颈

  建立全量数据中心,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数据质量和安全管控为主线、数据应用为目标牵引,演进数据平台架构,建设并持续完善湖仓一体大数据平台,解决不同数据中心数据分别采集及治理的问题。

  整体建设思路:首先以数据治理为核心,以数据质量和安全管控为主线,以数据应用为目标进行平台架构的演进,持续完善湖仓一体大数据的平台。杨扬介绍,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技术,数据库要以树形数据库为主,逐步转向分布式的数据库为主;第二治理重在“治”,数据的治理要更重视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复用;第三是安全,要重在“全”,从数据的采集、治理到应用,全链路进行安全的管控;最后要注重于“用”,以平台为基础,顶层规划的数据资产为基础,来扩大数据利用范围。

  设计架构:构建“统一采集、统一治理、统一存储、统一服务”的湖仓一体数据资产池,实现安全可控的数据管理,数据的一次治理多次应用,提升数据价值转化效率。

  建设成效:面向业务集成,ROC微服务接口外联平台,升级至全量数据中心底座,大大拓展了数据接口服务提供的边界,并升级使用低代码技术,通过前台拖拽即可实现数据转服务,提升了数据资产价值化;同时通过业务链路日志,数据补偿、质量验证、监控告警、自动巡检等方式,提高安全生产运维能力。

  3. 建设成果

  面向临床:一是实现患者高质量、标准化、全周期的健康数据集成与治理;二是360视图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场景提供更便捷的数据管理入口,提升医护工作效率;三是闭环反哺临床各个流程的质控,同时通过闭环管理可视化界面,为管理部门提供更多闭环的PDCA管理;四是医院临床危急值管理系统提供全院各类危急值业务流程治理方案,以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为基础,全面提升院内危急值处理率,保障医疗安全;五是统一报告中心,构建以PDF格式归档、存储、管理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文件信息,统一对外提供接口调阅下载等服务,支持客户端历史病历及报告浏览、患者自助机/病案室病历、报告打印等服务。

  面向运营和管理:把BI打造成全体系量化的指标,包含等级评审、互联互通、电子病历、绩效考核、智慧服务、医疗质量六大体系指标,包括14+主题和1000+指标项。

  区域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院积极与河南省相关平台进行数据的对接,实现患者数据在区域内即时互认和信息实时共享。2024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计开展140个互认项目,共互认了34778次。

  数据上报:基于全量数据中心底座,实现上报数据的规范化、集中化管理,统一上报模型,满足国家、省、市等上级机构的数据上报要求。

  4.亮点应用

  通过互联互通建设,医院建设多院区智慧协同MDT系统,实现会诊的全场景应用;建设单病种全过程质控和上报平台,提升临床质量精细化管理;人工智能助力染色体核型分析全流程智能化;建设医学影像数智化应用、科研、管理一体化平台;多病种AI引擎,覆盖更全面的医学影像辅诊场景需求。综合信息应用平台集成互联网业务;建设互联网医院,拓展患者服务范围和渠道;通过郑小医AI就医助手,实现多模态交互与智能服务;实现线上慢病续方功能,慢病药品“轻松报”;通过全量数据集成平台,支撑医院精细化管理,实现数据实时监测与应用,以及数据的多种形态展示,方便科学决策,灵活实现数据定制化图表,实现医疗质量数智化展示,提升医务精准管理,实现护理精细化管理价值。

未来展望

  依托北院区国家医疗中心的建设,医院信息部门目前正与临床科室建立需求驱动、技术赋能、同频共振的医工融合模式,围绕临床诊疗痛点,依托AI、大模型等技术部署智能辅助系统,通过打造面向临床应用的智算中心,建立医院垂类小模型,将人工智能应用做到本地化部署,联合需求共研机制优化诊疗流程,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近期大热的人工智能,医院也有应用,如多病种AI引擎、AI就医助手等。对此,杨扬说到:人工智能还是要慎重和冷静,一步一步踏实建设。

  未来,医院将以三年计划和前瞻计划为指导,阶段目标与高阶目标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医院新动力、新应用、新体系、新效能和新文化的整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