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超声检查室语音录入助手替代人工助手的可行性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0
浏览次数:

项目背景与目的

  在当前临床超声检查场景中,“一名超声医生+一名辅助人员” 是行业内普遍采用的工作配置模式。其中,辅助人员承担着多项关键工作任务,具体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的核对与校验,确保检查对象与诊疗信息的精准匹配;产妇专项检查登记表的填写与整理,为产科超声诊疗提供规范的记录支持;超声检查室的日常运营操作,涵盖患者叫号管理、检查报告的电子化书写与最终打印输出;同时,还需响应超声医生在检查过程中的各类即时需求,为医生专注于诊疗操作创造条件。

  随着医疗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探索以技术手段优化医疗流程、降低人力成本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基于此,本次测试旨在通过实体测试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验证语音录入助手能否有效替代传统人工助手,在保障超声检查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人力成本降低与工作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

测试环境与方法

  1.测试环境搭建

  本次测试在超声检查室专用内网工作站环境下开展,确保测试场景与临床实际应用环境高度一致。测试硬件配置包括超声内网工作站计算机及专用麦克风;软件方面,选用市场上应用广泛的输入法作为语音录入工具,并安装其配套的离线语音包,以模拟内网无互联网连接的临床实际网络环境。

  2.测试方法设计

  测试采用 “对照验证 + 实操模拟” 的双重方法。首先,选取一份真实临床超声检查报告作为标准文本,由超声科医生以正常诊疗语速朗读报告内容,通过输入法语音录入功能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对比离线环境下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与联网环境的差异;其次,模拟临床真实检查流程,让医生在手持超声探头进行检查操作的同时,同步使用语音录入助手完成报告书写,观察语音录入过程对检查操作的影响及实际工作效率变化。

测试结果与问题分析

  1.离线语音识别准确率与操作便捷性不足

  测试数据显示,在超声检查室内网无互联网连接的环境下,依赖离线语音包的语音录入功能,其文字识别准确率显著低于联网状态。进一步分析发现,离线语音识别对环境噪声的敏感度较高,即使在相对安静的检查室环境中,设备运行噪音、患者轻微交流声等仍会对识别结果产生干扰。在实际操作中,超声医生双手需分别承担探头握持(右手)与超声机参数调节(左手)的核心工作,频繁伸手点击开关控制语音录入,不仅会打断检查操作的连贯性,还可能因操作分心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违背了 “提升效率” 的初衷。语音录入对比结果如下图:

25.jpg

  2.语音录入无法覆盖全流程电脑操作,效率受限

  在临床实操模拟测试中发现,语音录入助手的功能存在明显局限性——仅能实现 “语音转文字” 这一单一功能,无法对超声工作站的其他电脑操作进行指令化控制。例如,报告格式的调整、患者信息的调取与录入、检查图像的截取与插入等操作,仍需依赖鼠标与键盘完成。而超声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双手始终处于 “满负荷” 工作状态:右手持探头进行扫描成像,左手持续调节超声机的深度、增益等关键参数,无多余手部资源同步操作鼠标与键盘。这导致医生只能在完成全部检查操作后,回溯检查过程并补写报告,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也使得 “边检查边记录” 的高效工作模式无法实现。该场景类似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打字,既存在操作安全风险(影响检查操作精度),又难以提升实际工作效率。

  3.语音录入助手功能覆盖范围窄,无法替代人工助手的综合职能

  从工作职能维度分析,传统人工助手的工作范畴远超出 “报告书写” 这一单一任务。开篇提到除基础的报告录入外,还需处理检查室的各类日常杂务。这些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超声医生构建 “无干扰” 的诊疗环境,让医生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于探头操作与图像诊断,而语音录入助手仅能解决报告书写环节的部分问题,无法覆盖人工助手的综合职能,难以实现对人工助手的全面替代。

  4.市场现有产品成熟度低,缺乏可落地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验证语音录入助手的市场可行性,实验团队对当前市场主流产品进行了专项咨询与分析发现,目前市场缺乏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1.语音录入助手的推广前提:解决电脑操作指令化问题

  基于本次探索实践结果,语音录入助手若要在超声科实现规模化推广,核心突破点在于解决 “电脑操作全指令化” 问题。当前语音录入工具的功能局限性,本质上是无法通过语音指令实现对超声工作站的全面控制。未来,需研发能够支持多维度指令的智能语音系统,让医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完成报告编辑、图像调取、信息录入等全流程电脑操作,真正实现 “双手解放”。

  2.长期发展方向:AI与超声设备的深度融合

  从医疗智能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超声检查流程的优化可能呈现两大方向:一方面,随着通用智能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具备自主学习与任务执行能力的智能体有望成为超声医生的 “智能助手”。医生通过语音指令即可指导智能体完成患者叫号、信息核对、报告书写等综合任务,实现对人工助手职能的全面替代;另一方面,超声设备与报告工作站的一体化集成也可能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若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探头探测的实时图像进行自动分析,直接生成初步检查报告,再由超声医生进行审核与确认后打印输出,将从根本上简化报告生成流程,语音录入助手也将不再成为必需工具。

  3.当前阶段建议:暂不推广语音录入助手,优先优化人工协作模式

  综合本次探索实践的测试结果与市场分析,当前阶段语音录入助手在功能覆盖、操作便捷性与产品成熟度等方面,还无法满足超声检查室的临床需求,暂不具备替代人工助手的条件。建议医疗机构在当前阶段,优先通过优化人工助手的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等方式,提升 “医生 + 助手” 的协作效率;同时,持续关注医疗智能技术的发展动态,待相关产品技术成熟、能够解决实际临床痛点后,再逐步探索试点应用。

  作者简介

  刘岩,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信息科主管,山东省医学影像协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