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锋:牢记嘱托,践行使命,信息化赋能边疆医疗
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时,亲切接见了全体援疆干部代表。当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总书记合影留念的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光荣与自豪。这份荣耀,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为边疆建设默默奉献的援疆人。
作为一名二次援疆的医务工作者,我深感这次接见意义重大。总书记的讲话,字字千钧,饱含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牵挂,对新疆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全体援疆干部人才的殷切期望和巨大鼓舞。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医疗援疆工作,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的具体实践,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因为热爱伊犁这片热土,因为在这里光荣入党,我必须回来。”作为南通市肿瘤医院的临床麻醉和医疗信息专家,我两度告别江海之滨,扎根天山脚下,在伊宁县的土地上书写着医疗信息人的奉献之歌。
两度援疆:点燃医疗振兴之火,绽放团结之花
2010年隆冬,32岁的我背负行囊,踏足伊宁县的冰雪大地。作为第七批援疆医疗队中最年轻的一员,我接过的不仅是麻醉科主任的重任,更承载着各族群众对“内地好医生”的热切期盼。彼时,县域麻醉技术尚处薄弱阶段,我当即立下“每周两训”的规矩,带领11名本地医生逐章钻研本科教材,从理论知识的梳理到实操技能的演练,手把手倾囊相授。10个月的深耕后,团队独立完成复杂麻醉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这颗“传帮带”的种子,就此在伊犁的沃土中稳稳扎根。
2023年,怀着对边疆的深切牵挂,我再次主动请缨援疆。“第一次来是治病救人,这次要为伊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带着12年积累的行政科室管理经验,我从技术、人才、信息三大维度破局发力:带领援疆团队每月完成近百台手术,成功填补腹腔镜等10余项县域医疗技术空白;与维吾尔族医生阿迪米木等签订“师带徒”协议,将先进的麻醉新理念融入日常诊疗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推进伊宁县县域医疗机构一体化信息系统升级,既显著提升了医疗工作效能,更切实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我始终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推动伊宁县医疗事业长远发展,针对当地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低的痛点,我积极联动南通大学医学院及专业培训机构,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为200余名备考医生提供全流程、系统化的指导,助力他们顺利通过考试,早日独立肩负起行医救人的使命。
与此同时,我还牵线南通大学医学院,为伊宁县优秀医务人员量身定制“在职研究生班”,32名学员就此开启了学历与能力双提升的新征程。研究生班延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仅拓宽了当地医疗人才的培养渠道,更有效提升了全县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为他们的职业成长注入强劲动力。每当看到学员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与笔记,我便倍感欣慰:“这些年轻人真正学好了,县里的医疗事业才算真正站得稳、走得远。”
“医疗是最好的民族团结课。”二次援疆以来,我带领南通工作组援疆医疗队的5名队员,足迹遍布全县20家卫生院。“通医在伊·基层行”义诊活动已为3300余名各族群众送去健康关怀;启动的前列腺癌早筛项目,更计划为万名60岁以上男性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回望这段两度援疆的历程,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在伊犁奋斗的日日夜夜,更清晰映照着我作为医疗信息人走过的独特成长之路。
缘起:从信息化建设到援疆使命
我的故事与许多医疗信息人有相似之处,却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印记。自2001年投身医疗行业,我已拥有24年麻醉科医生从业经历;第二次援疆前,还曾兼任医院信息科科长4年。2019年至2023年的这段“跨界”经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从对信息化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有机会站上2025年厦门CHIMA年会的讲台授课,分享数智麻醉的收获与感悟。
信息科的工作充满挑战,尤其是在医院评级、材料筹备、迎接评审的关键阶段,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成为常态。但正是这些“压力下的强化训练”,让我快速构建起信息化思维,更学会用信息化视角审视麻醉工作中的堵点与难点,为后续的援疆工作埋下了“跨界赋能”的伏笔。
2024年4月至8月,我参加了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医院信息化主管胜任力(CHIMA CIO班)第二期培训班”,系统学习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前沿知识与实践方法。更有幸作为两名优秀学员代表之一,在结业仪式上分享学习心得。这段经历,让我对医疗信息化的理解从“实践探索”迈向“理论深耕”,也为后续援疆工作储备了关键能力。
正是这些跨领域的专业积累,让我在两次援疆工作中得以跳出单纯的技术视角,从医院整体运营、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更高维度思考问题,为边疆医疗事业发展寻找更长远的解决方案。
突破:信息化赋能医疗援疆
再次踏上援疆路时,我已从专注技术的麻醉专家,转型为统筹多部门工作的医院行政管理者。这一次,我将在CHIMA CIO班培训中学到的系统化知识,全面融入伊宁县医疗事业发展实践——我们不仅保持每月近百台三四级手术的诊疗节奏,更将工作重心放在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推进上,力求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数字医疗体系”。
在伊宁县人民医院,我们重点打造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信息网络:通过搭建远程医疗平台,让偏远地区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就能享受到与县城同质的优质诊疗服务;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标准,推动全县医疗机构实现诊疗质量“同质化”;推进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打破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让患者健康数据顺畅流转,避免重复检查、重复用药。
创新:智慧医院建设的实践
在智慧医院建设中,我们既借鉴内地先进经验,更注重结合边疆实际需求创新探索。我们构建了覆盖患者就诊全流程的质控体系,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服务短板,优化挂号、就诊、缴费、取药等环节的效率;大力推进移动医疗应用,让患者通过手机即可完成预约挂号、报告查询、费用缴纳等操作,显著减少就医等待时间;搭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为医生提供实时的诊疗指南、用药提醒,助力提升诊断准确性与治疗安全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始终将信息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绑定。在“师带徒”机制中,不仅传授临床医疗技术,更着重培养本地医护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与应用思维。我们与当地医疗团队并肩作战,一起探索适配边疆地区医疗需求、技术条件的智慧医院建设路径,让“数字赋能”真正扎根伊犁。
感悟:信息化支撑下的医疗援疆
回望多年援疆路,我最深的体悟是:医疗信息化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工具,更是架起连接东西部医疗资源的“连心桥”。依托信息化建设,我们打破了天山与江海间的地理隔阂,让南通的优质医疗经验、技术标准得以持续输送至伊犁,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注入长久动能。
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信息化更是成为资源整合的“核心纽带”。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精准调配与高效利用,让伊宁县居民在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与县级医院同质的诊疗服务——这份“就近就医”的便利背后,正是信息化驱动下医疗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展望:数字赋能边疆医疗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推进医疗信息化的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以数字技术为笔,描绘边疆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攻坚三大方向:打造智慧医院升级版,让诊疗流程更高效、患者体验更优质;推动人工智能在临床诊断、慢病管理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提升医疗服务精准度;建设区域医疗大数据平台,为公共卫生决策、个性化健康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让各族群众的健康保障更有“科技温度”。
作为一名医疗信息人,能亲身参与这场伟大的援疆事业,我倍感自豪。从江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是信息化让我们跨越山海,用技术温暖每一个生命,用智慧守护每一份健康。这条“数字援疆路”,我们必将坚定地走下去。
结语
“援疆是一场考验,更是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读懂了医疗信息化的多重价值:它不仅可以推动医疗行业的技术革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提升边疆医疗服务水平的“硬支撑”。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信息技术为翼,为医疗援疆注入新活力,在伊犁这片壮美的土地上,书写更多守护健康、温暖人心的故事。
我们身处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援疆的岁月,注定会成为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着对伊犁人民的深厚情谊,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行动诠释医者初心,用实干担当时代使命,努力为这场援疆之旅,交上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伊犁人民的满意答卷。此刻的我们,正经历人生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时光,唯有全力以赴,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新疆人民的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
张建锋,现任伊犁州伊宁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科长,麻醉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委员会常委、中国医院协会医院评审与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委员,以及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镇痛与麻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抗癌协会麻醉与镇痛委员会主任委员、南通市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抗癌协会肿瘤生物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一篇: 郜勇:人机协奏曲——AI时代的医者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