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智慧赋能,构建急救急诊全链路生命守护网
一 项目简介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始建于1971年,编制床位2232张,现有两个院区运行,是一所以脑病和心血管病诊疗为主要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1年6月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批试点建设项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智慧医院建设部主要负责三位一体智慧医院规划、建设、实施、管理及安全保障,共2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任护师1人。
近年来,医院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赋能,共同推进高质量快速发展。医院获评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省直公立医院医改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进入A序列,2022年、2023年度连续两年进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A+序列。2023年,医院通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评审,以及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测评。2024年,医院通过智慧服务三级评审。
本项目通过融合Nacos、SpringBoot与Seata等核心技术,借助急危重症一体化系统实现涵盖院内外数据实时交互、智能预检分诊、一键呼叫、预制采血、口头医嘱、三大中心、急诊智慧大屏等功能,可缩短医护人员无效操作时间,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二 项目建设与开发
1.系统架构
急危重症一体化系统涵盖多模块,协同实现高效救治与管理:
数据展示:急诊智慧大屏呈现运营、质控、专病等数据,辅助决策。
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系统管理救护车、采集传输数据,完成患者建档等衔接工作。
院内急救:预检分诊负责患者管理评估;急诊医护一体化工作站处理病历、医嘱等业务并提供决策支持;急诊移动护理PDA实现患者相关事务移动管理。
专科救治:胸痛、卒中等急诊专病中心开展专科精准救治。
专病管理:急诊专病基础平台对团队、患者等进行全方位管理。
数据处理:急诊专病数据汇聚平台整合数据,数据采集上报与统计分析实现数据规范上报和深度分析。
基础支撑:数据基础整合多源数据,数据应用支持查询、上报、科研等工作。
图1 急危重症一体化系统架构
2.系统模块
(1)院内外数据采集
支持与院前急救系统设备(如救护车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实时连接,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同步更新。在患者转运途中,急救人员可以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等信息实时传输到院内,院内医护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制定个性化的救治方案,实现无缝对接。院内对接监护仪等硬件设备,数据自动同步至护理记录。
图2 院前急救信息查看
(2)智能预检分诊
系统基于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分诊主诉等信息,通过知识库自动判定分诊等级,若一键分诊有明确主诉,可实现快速分诊。支持与体征检测仪对接,自动提取体征数据。针对三无患者,可快速建档,简化流程。同时,系统可与HIS或集成平台无缝对接,获取患者就诊卡信息,为特殊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支持先诊疗后付费模式。
图3 分诊体征数据获取业务流程
图4 智能预检分诊功能界面
(3)一键呼叫
急诊分诊台主管护师按下电话呼叫按钮,检查、检验、手术救治等科室医生能同步收到指令。在后续救治中,如果需要神经、创外等多科室医生同时参与会诊,可以填写对应会诊申请单,保存后,可以一键呼叫其他科室医生,确保抢救既及时又精准,像这样多个科室协同,患者无需辗转,在一张急救床上即可完成所有救治。
图5 一键呼叫虚拟电话业务流程
图6 电话呼叫功能界面
(4)预制采血
当护士面临紧急采血需求,而医生无法及时开具医嘱时,系统支持护士在预制采血录入模块提前为患者生成预制采血条码。随后,医生可自动获取该采血医嘱信息并一键发送医嘱。
图7 护士预制采血录入功能界面
图8 医生确认预制采血医嘱功能界面
(5)抢救口头医嘱
移动护理APP支持抢救时医生开具口头医嘱功能。先由护士完成口头医嘱开具操作,然后当医生选择对应的患者时,系统自动触发提醒机制,促使医生下达相应口头医嘱。
图9 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提醒功能界面
(6)三大中心
系统支持对接智能手环自动采集关键时间点,也支持人工录入,基于医院电子病历CA签名时间服务器统一时间,提供专科场景时间同步管理与时间自动校验功能。系统的数据管理流程主要涵盖以下6个步骤:患者入院,系统采集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医生依据处理结果进行填报,管理审核,最终上报至国家平台。系统支持通过维护相关诊断信息,使患者自动入组专病诊疗流程,并依据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为专病诊疗提供推荐方案。借助专病时间轴功能,可对医生诊疗流程开展质量控制,且支持自动与手动两种上报方式,能够凭借接口将院内数据直接上报、审核,进而上传至国家平台。具体通过以下胸痛、卒中、创伤三点来介绍。
1)胸痛中心
第一,胸痛诊疗
系统支持胸痛患者全方位信息管理,涵盖病史、用药史、检查检验记录等检诊信息,初步诊断、诊疗用药、心功能分级,PCI关键时间节点,还能做溶栓评估,提供评分工具综合评估病情,支持NSTEMI患者Grace系列评估管理、主动脉夹层与肺动脉栓塞患者各类关键时间节点及类型信息管理,以及非ACS心源性、其他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胸痛类型信息管理。
第二,患者转归
系统支持对胸痛患者全流程医疗信息管理,涵盖采集基础信息、出院诊断、检查检验结果,管理住院期间并发症、用药(含频次、剂量)、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区分非ACS心源性与其他非心源性胸痛类型,还支持管理患者出院信息如住院天数、总费用、治疗结果、出院带药等。
第三,胸痛大屏
系统支持多类数据处理与展示功能:涵盖数据总览、患者相关统计分析及胸痛患者转归统计等,可按院区、时间周期查询;提供多维度可视化图表综合分析,能按需切换成卒中、创伤等中心模式,点击图表可跳转患者详情;具备智能化预警,能配置阈值对异常指标预警推送;支持切换查看统计图、表格、指标说明及患者详情页,还可下载图片格式数据用于统计分析;支持折线图拐点展示数据,对大屏多数据可轮播滚动展示。
图10 胸痛中心运营大屏
2)卒中中心
第一,住院治疗
系统支持卒中患者全方位诊疗信息管理,涵盖按病种类型(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划分填报住院诊疗数据,按治疗类型(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等)管理住院治疗过程信息,支持发病机制TOAS分型、急性脑梗死AIS溶栓及血管内治疗、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数据、动脉瘤手术操作、住院用药以及院内专科治疗数据对接与录入等管理。
第二,卒中数据上报
系统支持卒中数据管理全流程功能:按急诊、住院、介入等多角色分用户填报,对应角色仅见相关业务患者;院内汇总、审核后对接国家平台,区分急诊与非急诊卒中上报流程;可查上报列表患者病历、检检验、手术等信息,依诊断自动抓取卒中患者信息,依病历信息智能判断上报并支持人工复核修改,有上报数据完整性提醒与校验;多方式记救治时间节点,依节点自动算质控时长、可视化展示并提醒异常,可按需配置模板;监控未及时上报信息并提醒;依抓取或填报信息自动算指标,如实记录上报表单操作日志;支持自动导出到指定服务器或本地,允许上传附件兼容多种格式且可查看。
第三,卒中大屏
系统支持全方位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展示:涵盖数据总览、患者及病种相关统计分析、重要时间统计,可按院区及不同时间周期查询;提供多维度可视化图表,支持按时间、手术维度实时统计,能切换至胸痛、创伤等中心模式;点击图表可查看患者详情、跳转信息,可配置预警阈值实现智能预警推送,支持切换查看多种展示模式并下载图片格式数据用于统计,还能展示折线图拐点信息、对大屏多数据轮播滚动展示,包含卒中患者人次等多指标数据。
图11 卒中中心运营大屏
3)创伤中心
第一,患者列表
系统支持多类功能:能将分诊为创伤的患者推送至对应列表,推送含姓名、性别等信息;具备数据增删改查及高级查询功能,可设修改删除权限、自定义高级查询;显示病历当前阶段与审核状态、提供已归档病历查询;管理患者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手术、转归等信息,以患者为中心汇总展示救治相关数据形成综合档案,涵盖来院方式、检验检查等多类信息;设有患者综合档案数据录入、审核、归档三级流程,可按需自定义配置档案列表与查询条件,支持全量导出及模板配置。
第二,指标统计
系统支持将符合国家创伤中心要求的质控数据,以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可视化展示各指标变化趋势,涵盖院前急救转运、院前预警比例等多类时间指标及严重创伤与创伤病人数量、病死率、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抢救室滞留时间,还有急诊输血、手术术前准备等时间,以及接受外院转诊、转诊治疗比例、创伤评分完成比例等数据。
第三,创伤大屏
系统以大屏展示创伤中心关键信息,呈现患者、质控指标趋势及诊断、转归等统计,支持按院区和时间周期查询,提供多维度可视化图表,可按时间、诊断实时分析,能切换至胸痛、卒中中心模式,点击图表查看跳转患者详情,可配置预警阈值智能预警,支持多种展示模式及图片格式数据下载,折线图可显示隐藏拐点信息,分析创伤患者人次等指标,支持大屏数据轮播 。
图12 创伤中心运营大屏
图13 专病诊疗功能界面
图14 专病时间轴功能界面
图15 上报功能界面
4)急诊智慧大屏
系统借助专题大屏实现专题实时监测,全面涵盖运营、质控、专病等急诊指标并动态分析,提供多维度可视化图表,支持按时间、科室实时统计,配置智能化预警模块对大屏指标阈值预警、智能推送,整合急诊运营、质控、专病相关指标分别于急诊运营大屏、急诊质控大屏,为医院管理层决策和医护人员优化急救流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图16 急诊质控统计屏
图17 急危重症一体化运营大屏
三 建设亮点
1.技术框架
急危重症一体化项目运用多项关键技术保障系统稳定高效:注册中心用Nacos部署集群高可用方案,保障服务注册可靠;服务调用支持多方式,经API层封装接口,提升模块交互效率;配置中心用Nacos支持热更新,减少运维时间;服务网关用Gateway,支持鉴权、路由等,保障安全并优化流量;链路追踪结合Zipkin与日志框架,便于排查问题;流量控制用Sentinel,可选控制台操作,应对流量高峰;消息驱动沿用Kafka机制,实现数据快速传递;分布式事务提供Seata技术,按需保障数据一致性;基础框架采用SpringBoot技术,参考Demo加速开发迭代。
2.知识库
通过专业分诊知识库的维护,涵盖主诉分类、主诉、主诉依据以及对应的分级与去向,助力护士在分诊时通过选择主诉实现快速分诊。同时,若护士找不到匹配主诉,可自行输入主诉进行分诊,系统能够自动学习新输入的分诊主诉,并将其存储至知识库,以优化后续分诊流程,提升下次分诊的速度与精准度。
3.一键呼叫
通过一键呼叫技术,摒弃了传统抢救时逐个给各科室打电话通知的繁琐流程,实现即时、精准的信息传递,各科室能够同步接收抢救指令,极大提升了急救场景下的整体工作效率。
4.上报表单自动化
表单系统具备可配置特性,涵盖插入控件、内容质控等功能。表单会将第三方收集到的数据自动填充系统,主动推送给医生进行填报,填报后的表单会推送到审核平台,有效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 应用效果
本项目的急危重症一体化旨在通过救治流程与模式管理,显著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流程,实现了以下关键效果。
1.增强患者就医体验
患者在急救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加高效、有序的医疗服务,减少了等待时间和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了对医疗救治的信心和安全感。
2.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推行急诊 “先诊疗后付费” 绿色通道模式和一键呼叫按钮,检查、检验、手术救治等多科室医生能同步收到指令,极大地提升了抢救流程的速度、便捷性与高效性,实现了从患者等医生变医生等患者。
3.提升医院满意度
系统显著提升医生工作效率,使其得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医疗服务本身,持续为患者筑牢健康防线,切实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同步带动信息部门满意度攀升,全方位推动医疗服务质量进阶。
4.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同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提高社会急救能力
急危重症一体化平台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减少因急救不及时导致的伤残和死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五 项目总结
项目于2024年8月17日上线,在医院应用前后的关键指标变化可在统计图数据中清晰呈现。数据表明,该项目实际应用后,医生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平均抢救时间大幅缩短,进而提升了科室满意度。这些改善有效提升了医院看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凸显了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成效。
六 项目未来场景
急危重症一体化平台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可进一步优化。比如,在远程医疗方面,运用5G及高清视频、3D全息投影技术,实现跨区域专家联合会诊升级,邀请国内外专家实时参与;还能与基层医疗机构相连,远程指导急救;在智能化诊断与预测上,引入先进人工智能算法综合分析检查数据辅助诊断,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前预警;在患者全周期管理中,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跟踪院外康复患者生命体征以调整康复方案,同时基于系统数据为普通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建议。
(来源:CHIMA 2025医院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