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

发布时间:2025-07-29
浏览次数: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快速普及,互联网医院已成为三级医院的标配,并正向二级医院延伸。

  然而当下,互联网医院发展步入瓶颈期:医院对其期许不断增加,但互联网医院的应用效果趋于饱和。理解这一困境,需置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与评价。

  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互联网,聚焦个人用户的消费与娱乐,通过搜索、咨询、电商、社交等场景创造价值;第二阶段是产业互联网,随着人口红利见顶,互联网企业转向重塑垂直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由此迈入新阶段。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解决患者就诊信息的流动问题,实现 “让数据多跑腿,患者少跑路”。而步入产业互联网阶段,应突破价值瓶颈、创新发展业态,实现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

一 医疗资源的精准匹配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通过打通信息形成产业大数据,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对互联网医疗而言,这意味着要减少患者就诊的盲目性,实现医患精准对接,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其一,基于数据的医患精准匹配。当前,预问诊已成为互联网诊疗的常规流程,但医患精准匹配仍有提升空间。借助 AI 技术,医院可梳理医生过往诊疗数据,标注其擅长的疾病与手术类型,再与患者预问诊信息匹配,助力患者找到最适配的医生。技术层面已无障碍,关键在于医院管理者能否突破观念束缚,用数据重新定义医疗专家的价值。

其二,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可借鉴 “边云协同” 模式构建协诊系统,破解线上首诊难题:由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完成首诊,根据病情发起协诊申请,系统自动匹配上级医院医生提供支持。这一模式既能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也能提升基层医疗质量。

二 患者决策的智能辅助

研究显示,现代人日均需做3.5万次决策,患者就诊时的决策压力更甚 —— 从选医院、选医生到选治疗方案、选药物,且患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亟需决策辅助。

大模型的热点应用 “智能体(agent)”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智能体是能感知环境并自主决策的实体,可表现为软件、硬件或虚拟存在。互联网医疗可引入 “AI就诊代理人”,自主调用各类工具,为患者提供智能导诊、就医陪诊、报告解读、用药咨询等服务,辅助决策。 具体而言,AI就诊代理人可围绕患者就诊全流程,提供信息过滤(筛选既往就诊资料中的关键内容)、信息整合(协助缴费、排号、解读检查报告并结合专业知识库科普疾病)、信息更新(将本次诊疗数据整理至 “病历夹” 供后续参考)等服务。

1.就诊信息过滤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就诊资料都已经数字化,患者不用像以前那样随身携带纸质资料。但信息时代的一个烦恼就是信息过剩,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帮我们过滤掉无用的信息,挑选有价值的内容。患者往往苦恼于既往就诊信息如何整理,特别是跨区域就诊时。AI就诊代理人可以根据患者病情描述,对患者提供的既往就诊资料进行取舍,给医生提供一份精准的参考资料。

2.病历信息整合

患者就诊过程中面对繁琐的就医流程和众多的检查检验报告往往会无所适从。经过患者授权后,AI就诊代理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缴费,排号,查询,针对化验单、影像报告进行AI解读,结合知识图谱、知识模型等专业知识库,精准进行疾病科普,给患者决策提供辅助。

3.患者健康信息更新

患者就诊后,AI就诊代理人综合患者门诊、住院相关诊疗信息以及治疗效果反馈等因素,将本次就诊的数据整理更新至患者的“病历夹”供以后就诊参考。

三 情绪价值的深度挖掘

“情绪价值” 指为获取某种情绪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值。自从2020年被著名商业观察家蔡钰提出,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大量的新消费品牌开始在情绪价值上发力,比如拉布布、国潮等。

蔡钰提出过一个产品价值公式: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举个例子,一个马克杯,功能价值是用来喝水。如果是你心爱的人送的,做工精美、造型别致,你每天看到后心情愉悦,那就具备了情绪价值。再来:这个杯子跟某个著名ID联名,还是限量版而且有升值潜力,那么这个杯子就有了资产价值。

我们能不能借鉴这个公式重新解构一下医疗服务呢?医疗服务的功能价值,是为患者解除(缓解)病痛,情绪价值是帮助患者对抗面对疾病时的无助和不安。这个解构新鲜吗,其实一点也不新鲜。早在一百多年前,特鲁多医生已经讲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疗服务的功能价值靠的是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质量的提升,不是互联网医疗能解决的,互联网医疗可发掘的潜力在于提供情绪价值。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医疗转化情绪价值的思路有哪些呢?无非是满足患者的情绪需求。情绪需求有两类:已有的情绪得到确认(表达)或化解(坏情绪),没有的情绪需要获取。下面我简单举两个例子:

1.医患协同的心理疏导

患病易引发恐惧、无助、焦虑等心理变化,但传统医疗多聚焦身体康复,对心理疏导关注有限。互联网医疗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医患叙事社区,鼓励患者记录疾病带来的主观感受,组织同类患者就心理变化、饮食睡眠等问题互助讨论,同时安排医护解答康复与心理相关疑问。进一步而言,可利用社区积累的数据训练 AI 心理疏导师,为患者提供基于具体病种的精准心理干预,帮助化解疾病引发的心理创伤。

2.同理共情的慢病管理

慢病管理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概念,是衔接 “临床治愈” 与 “功能恢复” 的关键环节,涉及药物维持、康复训练、心理调节等多维度,其核心是通过科学、系统的干预,帮助身体机能从疾病损伤中逐步修复,降低复发风险,回归正常生活。

慢病管理的挑战在于提升患者依从性 —— 患者出院后容易因为缺乏监管,重拾不良习惯。我们不妨借助Keep来看看如何提高慢病的依从性。

在线健身平台Keep,创立后盈利模式不温不火,但2022年靠卖奖牌出圈,收入达5亿。其奖牌源于2015年的在线挑战赛,用户付费报名完成3公里慢跑等任务,即可获实体奖牌,报名费十几到几十元。2021年520线上马拉松,有用户将奖牌送伴侣,经抖音传播后赛事破圈。

Keep随后联合大耳狗、甄嬛传等IP推出个性化赛事,当年虚拟赛事收入增超5倍,此后持续猛增,在营收中占重要地位。Keep奖牌的情绪价值在于“我的运动人设不是自封的,是Keep代表社会认可了我”。“代表社会认可你”,便是其转化情绪价值的思路。

慢病管理可参考这一思路,将用药、康复训练等要求设计为趣味挑战赛,患者达成目标后颁发虚拟奖牌,以 “阶段性成果被认可” 的正向反馈强化依从性,传达一种我又为自己/家人赢了一块新奖牌的正面情绪,让患者每一次努力和进步得到认可,感受到医院与家人的持续关注。

医疗资源的精准匹配、患者决策的智能辅助、情绪价值的深度挖掘,构成了互联网医疗下半场的核心突破方向。

这就是我对互联网医疗下半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引出各位手中的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