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齐:我的十年医院信息化从业经历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

  进入医疗信息化领域已十年。当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干了几年,“阴差阳错”地进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从对医疗信息化的全然陌生,到现在的持续深耕,回首这十年的岁月,有收获、有汗水、有自豪、有失败,也有很多感悟。

缘起

  十年岁月,是漫长的,也是转瞬即逝的,一个人的青春年华,也没有几个十年,但在人生和历史长河中,却是弹指瞬间。回首十年前,点点滴滴如此清晰的在大脑里浮现。

  半块橡皮和半截铅笔,让我踏进了医疗行业,从此与医疗信息化结了缘,在这个行业里相杀相爱走过了十年。

  2012年,那个炎热的夏季,公司同事传递了贵阳市事业单位和企业公开招考的信息,这和公务员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儿,抱着试试的想法在人事信息网上报了一个名后,就把这事忘记了。过了两个月后,在同事给了我半块橡皮和半截铅笔后,去应付了这场考试,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两个月后通知去面试,紧接着通知体检,体检完了后,几个月过去了,也没有任何消息,本以为就这样结束。

  一晃时间到了2013年年初,春节的气息还未消退,街上的店铺还没有全部开门,临街的商店大门上还有未褪色的福字和春联,我已经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一天中午,突然接到医院人事科的通知,叫我第二天去报道,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错愕不已,沉浸了两秒钟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已来不及向公司交接手续,先去请个假,等到医院报道完了,再过去讨论离职的事。

  还记得去办理离职时,人事部门的那几个小妹妹,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说着半开玩笑的话,让我当时觉得多么自豪。犹如发生在昨天的事,如今已是十年之久。

医疗信息化小白

  初到医院的我是一个医疗信息化“小白”,以前的工作不是写写前端代码,就是调调后台bug,写代码,调试程序,自认为自己是IT界的精英,进入医院后完全找不到北,曾几何时,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工作。

  回忆着那个时候,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还处于手工阶段,收费记账系统是信息科的一个同事自己开发的,他也算是IT开发的高手,不管是手工也好,单机的也罢,整个医院的“系统”全是他一个人开发和运维的,当时没有门诊医生工作站,可以说与手工操作流程没什么差异,门诊医生手工开出纸质处方以后,还要开治疗单、检查单等;患者拿着药品处方,还要先到药房划价后才能去窗口排队缴费。

  住院部分只有住院登记和结账系统,以及简单的药房发药系统,也是信息科这个同事开发的,患者的住院费用都由护士长或记账员按照纸质单据,每天定时录入“系统”。

  至于病历,都是医生通过word手工自由录入,打印出来再交到病案室。每个医生的电脑上存得最多的就是这些文档,硬盘使用量非常高,并且经常出现“病历混乱”,修改过的病历不小心又被其他医生覆盖了。

  当时,医院的患者数量并不多,但到处都在排队,医生和护士每天忙忙碌碌像打仗一样。搞不清楚状况的我懵懂提问:为什么没有相关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是因为没有厂商吗?如果我是软件厂商,我肯定要去研发一套系统。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行业并不缺厂商,但当时医院的发展规划和理念还没到位。

  刚进医院的我一“混”就是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就干了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打印机坏了“修修”打印机,网络有问题就弄弄水晶头,偶尔维护一下电脑主机。这样的日子让我对当初的决定产生了怀疑,难道这就是万人过独木桥争来的结果吗?

感谢领导的知遇之恩

  当时的信息科科长也看出了我的疑虑,也看出来我并不甘心碌碌无为,并且我俩有很多一致的想法,或者说抱负吧,加上当时医院没有官网,科长就叫我开发了医院网站,我用PHP+MYSQL+APACHE搭建了一个开发环境,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网站端页面到管理后台全部手工写了一遍,然后上线,后续陆续的改版几次前端,为了减少文档的拷贝,我用同样的环境开发了一个文档共享管理系统,实现了文档的闭环管理,并且把OA的简单功能赋加上去。

  相关科室也看出了我的能力,开发的系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获得了院领导的认可。在医院,只要有关于信息化的会议或交流,以及外出学习的机会,科长都会向院领导汇报,叫我一起参与,当然院领导一般都会同意。因此,今天我的成长离不开科长和院领导的认可。在多次被外面的世界诱惑而犹豫时,在每次打退堂鼓或者想逃离时,想到科长和院领导的关怀,又不忍心离去。没有他们的关心和照顾,没有他们的呵护,也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感谢知遇之恩。

我与医院共同成长

  十年,我与医院共同进步,也见证着医院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前进历程。总的来说,我把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经历分成了三个阶段(确切的说应该是四个阶段,但是第一个阶段基本不属于信息化阶段,所以摒弃不算)。第一个阶段是基础信息系统的新建和应用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化全面建设阶段;至于第三个阶段,应该是智慧医院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和以点应用推广阶段。以下我分别介绍这三个阶段。

  1.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阶段

  2015年,在政策与医院发展需求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医院开始了基础信息系统的新建与应用推广工作。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真正了解什么是HIS,什么是PACS,什么是LIS......,这些系统是用来干什么的,起什么作用,真正对何为临床信息系统、何为医技管理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我在贵州医疗信息化圈子里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那一年,在科长的带领和主持下,她分配给我的任务是负责与厂商项目经理沟通配合,说白了就是全权负责医院的HIS、EMR、PACS、LIS等主要新建业务系统的上线实施工作,相当于院内的项目经理职责。第一次接触这么大的项目,心里难免害怕紧张,担心出问题,我也不知道科长为什么会这么相信我,当然最终我也没有辜负所托。

  这段经历让我对医疗信息化有了全面认知,并能接手这几大系统的服务配置、数据库维护、日常运维等工作,甚至还能依托系统数据库,独立开发相关管理系统,供临床科室使用。

  在系统运维方面,由于有的系统厂商没有设置本地服务团队,在他们服务跟不上的时候,通常由我来进行系统维护。在系统开发方面,我基于挂号数据,独立开发了排队叫号系统,并且根据不同楼层特点和科室性质,设计了不同的主题页面,独立开发门诊挂号排程系统,当时这个项目在区域内还引起了不小反响。

  在系统对接方面,我负责区域健康云平台数据上传接口的开发,包括从HIS、LIS等业务系统抽取数据后,再根据健康云平台的数据结构进行二次加工生成新的数据表,然后通过接口再上传到平台。同时,还负责了省电子病历共享平台、区域预约挂号平台等的接口开发工作。特别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我院相关政策性接口的完成率与质量均排名区域前列,经常受到主管部门的表扬。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HIS厂商不再对系统进行支持和维护工作,所有运维工作须由医院信息部门自行承担,特别是2020年,系统故障率更加频繁。在这一年,我把整个系统的数据表结构全部梳理了一遍,原需要系统来改造完成的大部分功能,在没有得到厂商原码的情况下,我通过设计心跳程序来监视数据表的变化,来实现数据的流转,或者通过触发器模拟业务功能从而达到对应的效果。这一年年底,省里要求实现电子发票业务,科长和我探讨了是否通过第三方终端来实现结算以及通过第三方来实现电子发票业务的功能等,通过讨论,最终由我带领团队通过第三方收费前端实现电子发票接口,将收费信息通过后端程序打通HIS的方式,完成电子发票业务功能。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我们团队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建设,我不仅仅只知道技术这种狭隘的IT知识,更让我蜕变成长,使我更加懂得管理的重要性,从一个技术宅的观点和思维,知道了底层如何实现的原理,拓展了沟通与交流、业务流程的上层视角。

  2.信息化全面建设阶段

  如今,信息化已经成为决定医院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电子病历应用水平、智慧服务、互联互通、等级医院评审等评级标准和国考的要求,以及医院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等要求的推动下,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医院很多业务无法开展,简直寸步难行。

  因原HIS系统已经不适应医院业务发展需要,2021年,医院决定启动新一轮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各种招采流程,院内信息系统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项目分二期建设:第一期主要以临床业务系统为主,满足基本业务需求,包括HIS、一体化护理系统,EMR、临床路径系统、PACS、LIS、手麻系统、重症监护系统、专业病理系统、心电系统,输血管理、院感系统、传染病上报等;第二期主要以HRP、临床数据中心、数据挖掘与治理为主。

  当时,我于2020年底被借调到省卫生健康委,项目2021年初开始实施,在这个阶段,被借调的工作还未完全结束,经常两边跑,有时候早上在省卫生健康委,下午回医院,把控和汇总相关工作进度,制定推动路径和协调方案等,一直到2021年6月19日,除了手麻系统、重症监护系统、输血管理系统外,一期工程通过三个月的时间,全面上线。

  通过这一阶段的淬炼,我又得到了全面提升,不管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甚至眼界和格局上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经常指导厂商的现场运维人员和实施人员的现场工作。

  3.智慧医院建设阶段

  随着我院新大楼的启用,“智慧医院”整体项目目前已完成顶层规划,我也全程参与了规划过程。接下来,医院将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以电子病历评级五级为目标,同时推动互联网+业务逐步完善,从传统的信息化医院向数字化医院前进。

  医院智慧服务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建设,自助设备除了实现传统的挂号、缴费、查询,还将报告打印、慢特病挂号和缴费也集成在了自助设备上,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并且我院窗口数量也大大减少,从原来的八个窗口降到现在的三个窗口。除了将院内业务在移动端实现外,还在在移动端也实现了医保业务。

  医院新大楼启用后,我们建设了智能发药系统,大大减轻了药房发药的工作量,提升了药房发药速度,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在病房里实现了移动医护系统,病区对讲系统,移动护士工作站、电子白板等系统得到全面应用。在重症医学科(ICU)建设了病人探视系统,当前正在手术室建设手术示教系统。

  我院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从一个小白成长成医疗信息化专家的历程。我伴随着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而成长起来,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医院的前进步伐,从一个毛头小子到现在开始秃头,从对医疗信息系统的一无所知,到经常参与大型信息化项目的讨论和探索。十年经历,十年经验,十年耕耘,十年硕果。

感悟

  不做“传声筒”,要当“编译器”

  在这十年间,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医院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技术本身,更需要从人理、事理、物理,即通人理、明事理、懂物理三个方面去协调和推动。

  对于医院信息部门而言,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下沉到临床,经常亲临第一线,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不过,了解需求之后该怎么办呢?是否就是直接交给厂商按需求实现?

  我认为,医院信息科是最懂医疗业务的技术科室,也是最懂IT技术的医务人员。因此,医院信息化的成功与否,信息科很关键。他不是一个“传声筒”,而应该是“编译器”,能够将医疗术语和IT技术术语彼此翻译。同样,信息科更应该懂得技术实现的逻辑和原理,否则你只是把需求“翻译”给厂商,厂商来个“技术无法实现”忽悠你,怎么办?

  在我这十年的工作中,每次向厂商提出需求,都会把业务逻辑和技术实现写在方案里,甚至把当前系统的数据表结构列出来。这个需求要实现什么业务功能,需要在哪几张表中加什么字段,或者需要新建什么样的数据表来存储业务数据等,我会把整个业务梳理清楚后,再交给厂商。厂商收到我的需求后,基本都能按要求完成,除非上升到商务层面。

  我总结了医院信息部门做好工作的六个关键点,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1)领导重视、资金匹配;(2)信息科技术过硬,懂管理;(3)场景清晰,业务熟练;(4)主动作为,替临床思考;(5)牢记信息化的核心是提升效率,而不是增加临床工作;(6)绝不为闭环而闭环,闭环是水到渠成的事。

  弹指之间,已是十年。昨天的是非,皆为今日之经验,没有昨日沉淀,不可能有今日成就。往事越千年,才出现曹操留下《观沧海》的千古名篇。区区十年,只能谈谈个人经历,下一个十年,为浇灌医疗信息化之花而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

14.jpg

  陈昌齐,现为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信息科副科长,具有程序员、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系统分析师资格认证。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施及集成、对医疗大数据的挖掘、治理及相关模型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