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奋斗的HIS人生
我的工龄在今年恰好满20年,奉行“三省吾身”的我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梳理一路走来的过往。个人感觉“人生”这个词于我而言偏大了,顶多就是些许经历。
话说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大家都说计算机专业将在21世纪大有前途,是万金油专业,未来不愁没有工作,因此尚未开化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所谓“众口铄金”大抵如此,怎奈计划赶不上变化,毕业之后才发现:满大街都是学计算机的!
初出茅庐
2004年,我刚进医院那会儿,一踏入信息科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人多高的机柜,上面那密密麻麻的网线初看着实震撼。当时,医院的信息化内容还是以费用为主,尚未形成全院级的信息系统部署。
2007年,在我工作的第4个年头,很幸运地赶上了医院的第一次全院级信息系统实施。那时科里人很少,所以大家都得当“全能战士”。从搬梯子、掀吊顶到拉开静电地板布线,从机房改造到服务器上架,从数据库安装到心跳配置,从基础字典到需求调研,我们都在认真学习。当年11月底的某个傍晚,HIS系统正式上线,时任院长与我们一起在挂号收费窗口等待着上线后的第一位患者,当票据从嘎嘎作响的针式打印机吐出时,我们都如释重负:总算开了个好头!
按照总体布置,我第一次挑起重担,主要负责检验、超声、内镜、心电、脑电这样的医技条线实施。至今清晰地记得,那两个月里,几乎每天晚上跟着仪器工程师在医院加班,琢磨数据传输、把控图像采集质量。虽然嘴角起泡、困乏交加,但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为那时的我就是一块海绵,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正是因为那时的全力投入,所以才知道了检验仪器有RJ-45双绞线、RS-232、USB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才掌握了市面上主流的图像采集卡型号乃至何种设备能够与之最匹配。也正是因为那时的沉浸式体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遇瓶颈
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期结束后,随即转入旷日持久的日常运维,最初那种新鲜感、好奇感日渐消减。信息部门的工作琐碎、繁杂,且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真可谓左手端着电脑、打印机、网线“三件套”,右手提着需求、数据库、BUG“伴手礼”。“是不是未来一直做这些事?”、“5年、10年后是不是不会有变化?”,那段时间我的脑海中时常回荡这样的心灵之问,按现在的话来说,我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首个瓶颈期。
哲学上有一条著名的论断:世界上永远不变的就是在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申请外出进修。临床医生进修的目的是精进医疗技术,我进修的目的是研究兴趣点+拓展医疗信息化思维。彼时恰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计算机室可以接收进修生,于是在2011年7月,我踏上了赴北京的进修之行。
大开眼界
我始终坚信,在北京的那半年进修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宝贵的财富,更是返回工作岗位前的蓄力。
在301医院,我见到了精神矍铄、笔耕不辍的任连仲老前辈,以及时常接受期刊专访的业界顶级大咖薛万国主任。
我有幸被分配在软件运维组,见识了传说中的“军字一号”。不得不说,“军字一号”当年从301医院诞生,而后在全军医院推广使用,设计思路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是独一份的。同时,系统功能实用、数据表比较规范,印象深刻的是表名、字段名为英文命名,容易识别。进修期间,有兄弟部队医院打来的咨询电话基本都与军字一号相关。
301医院计算机室有着比较完备的组织架构,终端运维、软件运维、软件开发、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大家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我第一次参加了科室交班会议,第一次目睹了真实的平板电脑移动查房,第一次看到了信息部门运维软件,第一次见到了运维大屏,第一次体会到一个强大的信息部门是什么模样。于是,我自加压力,在那半年时间里,钻研Delphi语言,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自研程序,也拿到了第一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医疗数据集中查询平台”。
进修期间,我前往西安参加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并第一次登台做了5分钟的主题分享,尽管那是对着幻灯片读下来的。我得感谢原中日友好医院的田红卫老师,正是在田老师的关心下,我第一次加入了一个学术组织CMIA(中国医药信息学会),获得了第一张委员证书。
快速提高
回到单位后,我将“医疗数据集中查询平台”在检验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科室投入使用,反响良好。另外,我又编写了“医生签到程序”、“科室事务登记程序”,也收到了较好的评价。尽管只是小小的程序,但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那种获得感与被认同感是无可比拟的。同时,之前打下的基础此时也派上了用场。检验科新购仪器的联机,只要是同品牌、同型号,不涉及DLL文件的二次开发,我都尽量自己解决。超声科新购的设备,我按照记录下来的联机操作方法,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如果按照经济效益来计算,若干年下来为医院节省了可观的本该付给厂商的联机费用。
我喜欢思考,保持独立思考。所以在完成日常事务的同时,将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开始码格子之旅。从几百字到上千字,从几篇到十几篇。慢慢地,原本整个小学期间一直被语文老师诟病的写作能力也在提升。在大家看来不属于主流业务的科研我也在尝试,从高校课题到学(协)会课题,尽管经费不多,但不失为一种将点子进行实践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我也会积极申请加入,比如CHIMA。学术组织犹如大家庭,成员基本都是同行,有疑问一起探讨、有经验一起分享、有活动一起参加,拓展朋友圈、扩大信息量。
尝试转型
什么是转型?可以是换赛道、换领域、换行当、换方向等等。例如,雷军从小米手机跨越到小米汽车就不失为一次有想法的转型。
当到了四十不惑这个年龄,当我意识到各种会议上的青年论坛开始由年轻一代唱主角,当我通过CHIMA青年辩论赛,见识到年轻一代的思维更为跳跃时,很自然地开始琢磨自己应该如何转型呢?
幸运的是,我确实琢磨出点儿东西。
我们单位是医学院校的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教学任务。看着临床人员能够在学校任教让我羡慕不已,内心也跃跃欲试站上三尺讲台。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新开设《网络技术及医院网络管理架构》课程,询问我是否愿意任教。正是自那时起,我又多了一重教师的角色。为人师,丝毫容不得马虎与懈怠。无论是备课、授课幻灯制作、授课形式选择,我都反复思考、细细打磨。了解学生最初为何选择这个专业,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的本质与未来是我的职责。教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过程。通过三个学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领悟到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它不但是为医疗信息化领域培养后备力量,而且是为医疗信息化事业培育医工复合型人才,更是以学科的高度使医信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几点思考感悟
1.关于机会
老话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首先是有准备。这不是速成行动,而是经年累月时间与精力的付出过程,是为自己聚沙成塔、添砖加瓦的过程。
其次是获得机会。我的经验是,前期多数的机会得靠自己努力争取,毕竟争取一下起码有50%的成功几率。当自身具备一定实力之后,机会将主动联系你。人生中的机会也许不会很多,关键的大概就那么几个,倾听内心的声音,做好选择题。
2.关于目标
大家还是得有小目标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将临床常说的“医、教、研、管”四维度目标微调为适合自己的“技、教、研、管”四象限,并且在这个框架下笃定前行。目标不在于大,在于可落地;目标不在于多,在于可实现;目标不在于快,在于可牢固。目标不必唯一,也不必统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3.关于主动权
什么是主动权?受到厂商的节制越小,信息部门掌握的主动权就越大;主动权越大,信息部门的底气越足;底气越足,受到其他部门尊重的可能性越高。此乃良性循环,不二法门。这里需要提到CHIMA微信公众号之前刊载的《信息科“技术空心化”现象的反思》系列文章。文章犀利地指出了信息部门技术退化,仅作“甩手掌柜”的危害性。
如何增强主动权?一方面,主动权取决于手中握有的资源多寡。最优状态,信息部门掌控了源代码,对于技术层面的修改不用在意厂商的态度;中等状态,虽说没有源代码,但是对于数据库表结构了如指掌,对常见问题信手拈来;不尽如人意状态,对管辖系统了解不深,调数据、做报表、解故障都得寻求厂商支持。另一方面,主动权取决于信息部门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常更新、业务流程记心间。打造学习型信息部门,任重而道远。
4.关于健康
习总书记对于健康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健康就是那个1,后面的都是0;没有了1,啥都不是。医院信息化人很辛苦,“别人上班我们上班,别人下班我们还在加班”是常态。熟悉我的老师都知道,我坚持晨跑已经有4年了,尽管距离、配速比不了那些高手,贵在于坚持。跑步能够让我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与身体状态投入工作,也让我结识了不少爱好跑步的医院信息化同行。更幸运的是,我加入了CHIMA跑团,参加了CHIMA大会晨跑活动。所以,大家动起来吧,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激活身体、澎湃热血!
结语
20年弹指一挥间,吾辈永远是青年,奋斗之路还将继续。HIS人生专栏有深度、有温度。我愿赋诗一首与诸君共勉。
莫彷徨但行前路,
且珍惜无问西东。
人有志坚如青松,
生无憾一展鸿鹄。
作者简介
柳明,CHIMA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专家,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与健康》杂志审稿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教师、本科生导师,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医院信息系统》编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院协会“互联网+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兼青年委员,江苏省密码学会医疗行业密码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健康产业研究会健康信息技术分会副会长。
上一篇: 网络安全周,医院信息科应该主动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