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磊:与医院信息化发展相伴成长
竞聘上岗结缘信息化
2003年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我一直在江西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当时和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带教学生。因为我五笔打字速度快,经常借调到各个部门打字输入文件,也借调到信息科一小段时间。在学校带教学生过程中经常要到医院汇报工作,那时计算机中心的办公室和机房就在医院党委办公室同一层楼,每次路过计算机中心办公室,技术人员就不停的接着电话、跑上跑下处理问题,觉得信息化是很枯燥很繁琐的一项工作。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医院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原信息科科长到龄,我刚好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就尝试着来竞聘信息科科长的岗位,没想到居然成功了。接着由我带领这个年轻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整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9月28日,江西医学院与南昌大学正式合并,医院更名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沿用至今)的信息化建设。
HIS系统升级换代的阵痛期
我刚接手信息科时,正值医院HIS系统升级换代,上一代的系统还是使用PowerBuilder工具开发的,适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2000 Server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随着医院的发展、业务量的增加,操作系统存在硬件资源瓶颈和SQL server 2000无法使用大内存的问题,后台数据库使用大量储存过程处理日常事务,造成业务系统频繁锁表、卡顿、慢等现象,非常影响临床使用。医院拥有上一代HIS系统源代码,在我们的两三个技术人员手上完成本地化、个性化需求的开发和修改,发展和适用了六七年时间,升级换代的HIS系统替换操作熟练的上一代系统,阻力非常大,试点上线了三五个病区就难以推进,原来我的“机会”在这……
为了打开局面,快速推进系统上线工作,我们给先上线的科室替换掉早已到报废时间的旧电脑,新电脑成本支出不算到科室,先搞定了试点的科室,剩下大部分科室还未进行培训和练习,为了不影响科室的正常业务运行,我和我们的技术人员每天背着投影仪、提着笔记本电脑到临床科室进行培训和指导。我们的现场培训、蹲点指导,把临床科室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也调动起来了,终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HIS系统升级换代工作在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摸熟了HIS系统功能流程和临床科室的业务需求,深深体会到为什么说换HIS系统是医院伤筋动骨的大事。
当时HIS和EMR是分开的两套系统,它们的电子医嘱模块是既重要又紧密联系的模块,上线之初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接口非常多,接口衔接容易出现问题,经常发生相互推诿和扯皮的事情。为此,我们针对电子医嘱到底是归属到HIS系统还是EMR系统展开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最后我们完全掌握了HIS系统源代码和数据库结构,医嘱模块可以全开放给EMR系统,决定把电子医嘱放在EMR系统中,通过接口和应用整合的方式整合电子医嘱模块,HIS系统负责费用、账目及库存等管理,问题统一由信息科协调处理,“问题到信息科为止”。
伤筋动骨之后的恢复期
HIS系统上线的阵痛期过后,进入到了稳定运行的恢复期,各种报表、业务流程、功能模块基本实现并逐步完善,我一直思考如何提升全院的信息化水平,谋划破局。
2014年,发生了一件偶然又必然的事件,年终总结会上汇报了一年的门诊量,门诊办和财务科提供的门诊量数据不一致,统计口径不一致。这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一是统计的时间节点不同,以收到费用发生时间为例,财务报表结账时间从0点到次日0点,收费人员的交账报表时间又是从16点到次日16点;二是统计的条件范围不一致,财务科是根据费用进行计算的,门诊量为挂号量减去退号量,门诊办计算的门诊量是挂号量加上退号量,因为退号也是收费人员的工作量;其实还有更多原因,如挂了一个科室的号,医生看完病人未做任何处理的、患者看多个医生的、转诊其他科室接诊的,等等,每个业务主管部门的所要求的统计口径都不一样,我们也为此讨论过很多次,到底是以哪个数据为准呢?领导经常跟我们说统计口径要一致,哪怕错也是错的一致,最后我们和门诊办、财务科一起坐下来讨论,梳理和确定各个报表的统计口径和出处,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
系统上线后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我们全面梳理医院业务流程,深感信息化“道阻且长 ”,归纳为五大痛点:一、临床信息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信息孤岛、查不到、查不准;二、临床质量管理缺乏有效辅助手段——院感、质控、药物监测不到患者资料,临床诊疗不能形成闭环;三、人财物管理缺乏精细化管理——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业务缺乏闭环管理的手段;四、运营管理缺乏高效的信息抓手——运营数据不能有效提取、分析和客观评价,不能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五、临床辅助信息系统陈旧——满足不了临床发展需求,跟不上医院临床医疗的发展,亟待更新换代助力医院发展。如何提升全院的信息化水平?唯有“行则将至”。
稳定运行的思考期
面对这些问题和痛点,我认识到医院信息化缺乏整体思维和全面的顶层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早期,医院根据各科室的发展和需求来采购软件系统,信息科负责系统的上线、实施及后期的运行维护,缺乏使用科室和管理部门的充分参与,系统功能相对完善,但应用不全面,也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使用科室经常抱怨信息系统不能覆盖全院的业务,无法实现全流程共享,同时存在操作不便捷等问题,管理部门不能一键统计所需业务数据,需要登录不同的系统,用不同的模块去统计和汇总数据;用户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业务处理,提升到全面的信息整合和辅助决策的需求上,对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了。
第一次走出去学习先进医院的经验。由分管领导带领我和骨干成员去参加医院信息化论坛、CHIMA大会等,学习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国内医院信息化知名专家解读中国卫生信息规划、电子病历标准评价体系,及国内、国际医疗信息管理和软硬件平台。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国内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医院信息化系统和软硬件技术。我们总是要踮起脚、仰着头看别人家的医院,感觉到了巨大的差距和无形的压力。那时我们白天参加会议学习,晚上就进行讨论,分管领导和我们一起讨论医院的信息化现状,梳理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讨论哪些项目和技术适合引进建设,当年的建设任务和人员分工,以及后期应拟定三年内的中期目标及五年的长期规划。
医院组织中层干部第一次大规模实地考察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院领导带队十多个中层干部,集中到上海、温州、无锡、南京等知名医院学习,查看和体验自助就医、无纸化建设、移动查房车和PDA使用情况、电子签名和指纹签名、围手术期闭环管理、用药用血及高值耗材的闭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临床数据中心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和功能流程,深入了解先进医院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应用效果和信息化建设情况。通过实打实的学习和实地考察,分享优秀案例和总结先进经验,分析我们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痛点,组建临床科室信息联络员,成立医院信息管理委员会,群策群力提升全院的信息化水平。
全面建设的冲刺期
通过学习和考察,我找到了医院与国内先进医院的差距和不足;通过对医院业务流程的全面梳理,我找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痛点;面对这些痛点和差距,该怎么解决呢?通过头脑风暴和客观分析讨论,我们决定探索医院信息建设新模式。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传统按需模式、现代总集模式和总包模式三种主流模式。我们分别从三种模式的优缺点、成功案例、投入和运行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将医院重要的核心系统、项目和集成服务依靠一家实力较强的IT公司,共同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找出我们突围破局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信息化不仅仅是软件系统的建设,关键还在于信息化理念的树立。从事医疗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化建设,临床医护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也要以信息化的理念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人员的参与,只有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医护人员都能认识到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建设立足的根本才扎实,才能有长足发展的动力。我逐年设定建设目标,完善业务系统功能,打怪升级。通过检验ISO15189实验室现场评审、三甲评审现场检查,建设门诊及住院驾驶舱,通过仪表盘形式展示临床业务数据,建设移动BI和短信平台,把前一天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等数据在上班前就推送到院领导及职能科室负责人手机上,让管理层及时掌握医院各项运行指标,为院领导及职能科室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和决策支持,让信息化建设更有获得感。
我记得我们合作开发的微信公众号平台,率先在省内上线时,我院还特意举行了上线发布会“微信扫一扫,就诊更便捷”,通过手机微信直接查看医院介绍、科室介绍、医生介绍,用手机轻松完成预约挂号、费用查询、检验报告查询等就诊流程。让患者也能体会到我们信息化建设的获得感;后面还开发了支付、就诊数据实时查询、院内导航、医患沟通、诊疗事项提醒、满意度评价等功能,就像把医院放到了老百姓的手机里一样,只需轻轻动下手指,便可随时随地体验到高效、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当然现在回过头去看七八年前的那些功能,都是简单的初期尝试,现在也是每家医院都有的功能,但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的level也提升了。
信息化建设的提升期
为了向国内先进医院看齐、与国际医院接轨,我结合医院实际信息化现状,制定医院信息化中长期建设目标,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建”的原则,以逐步迭代的方式提升医院信息化的整体能力,以期成为国内一流的智慧化医院。
我带领团队深入医院的各病区、药房、医技部门调研,实地了解系统运行和应用情况,查看各个业务流程,组织召开讨论会、协调会。针对医务处、护理部、药学部、急诊科、影像科等科室相关问题,进行全院信息化流程的再次梳理及优化,从检验CNAS15189论证,国家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再到智慧服务评级,进行功能梳理、流程再造、对标对表改造信息系统,逐步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了各个医疗环节的安全性和患者使用的便捷性,同时也让医护人员、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如何让患者了解我们信息化做的便捷性的工作,为患者的就医过程带来方便?很多开发的功能和流程,临床医生不熟悉,如何让临床科室get到我们信息化的新技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何让管理部门了解报表数据的来源和出处,理解信息化工作,给医院管理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如何让患者、医师、护理、医技、药房和院领导了解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流程,新项目、新技术的应用?我一直酝酿通过拍摄短视频宣传信息化工作,短视频是个神奇的东西,2020年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9.3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拍摄短视频是一项充满挑战、充满创新的工作!
为此,我安排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有宣传头脑和创作热情的女工程师做导演,牵头设计和策划每期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工作。我们一起讨论每期的内容,涉及创作主题、文案策划、角色选配、背景配乐、视频拍摄和视频剪辑、审稿等等。开始时用一部手机完成这些工作,到后来购买了一些网络素材、道具、拍摄装备和剪辑工具等,我们的短视频就这样如火如荼的拍起来了,这期间我们陆续拍摄了党的生日、祖国生日、劳动者生日主题,信息科小哥哥、小姐姐的各项技能,每期获得的点赞和阅读量有几百到几千不等。
医院集团化建设探索
医院刚开始建设新院区时,也是第一次尝试,是在摸索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基建完全不一样,不是简单的花钱和代建就可以,从最初筹建高新区分院,再到后来筹建象湖院区,前期主要围绕“统一医保、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体系”和“独立医保、独立人员管理、独立财务体系”两种模式进行探讨,每个院区的运营方式可能是不一样的,有政府交钥匙工程,也有医院自筹资金建设,还有在运行的医院作为紧密型医联体由医院代管等模式,每个分院如何运转、医保报销机制、人财物是怎么核算,决定了分院的信息化网络如何联通、信息系统和数据采用什么方式共享、机房规划和资源配备等。
医院集团化多院区快速发展,老院区运行的还是我刚结缘的HIS系统,该系统不具备多院区框架设计,同时新院区比老院区体量更大,业务量也是翻倍增长,系统架构和业务逻辑也限制了医院多院区的发展,难以支撑整个医疗业务,最后我们权衡利弊和整体考虑,确定在新院区建设多院区一体化系统,建成运行后再平移回老院区,最终实现多院区一体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思路。
我们在集团化医院整体建设思路下,构建集团化多院区的统一的基础数据字典、用户管理体系、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及基础网络架构,统一调度各院区之间医院资源,优化业务流程,让患者和医务人员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学科建设
我最初接管信息科时,整个科室共有11人,工程师整天忙于接电话、换鼠标键盘、维修电脑和打印机、安装操作系统等等,对临床业务不了解,软件技术不精通。临床科室使用时经常一碰到问题就对我们抱怨,管理人员也不关注数据和报表,一遇到“信息”两个字就都是信息科的事,经常拿“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来鞭笞我们。发展到现在,信息处(2016年,医院内设机构设置进行调整,信息科升格为信息处)共有40人,管理计算机中心、智慧医学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三个部门,信息处是一个专业技术部门,是一个学科,这个学科需要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研和管理等全方位发展。
这些年,我把科室人员重新定位,从繁琐简单的工作中逐步脱离出来,提升为项目管理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等,对信息处进行转型升级,我们每周组织业务学习,督促工程师参加计算机软考,经常派出工程师到国家级、省级卫生健康委和一些先进的医院信息部门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知识。我要求工程师们必须熟悉业务,熟练掌握临床业务流程,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我带领信息处获得国家级荣誉26项,省部级荣誉43项,发表论文101篇;授权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各等级软件著作权38件。个人取得国家级、省级荣誉16项,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市厅级项目16项,SCI、EI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获得专利和软著1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国家级个人荣誉6项,省级个人荣誉10项。
HIS人生,正如《听闻远方有你》这首歌曲所唱的那样,我踩过你踩过的坑,我背过你背过的锅,这是一种相拥和相逢!十年的带教生涯,十年的医信人历程,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我收获最大的十年,下一个十年如何发展?我将在信息化领域更上一层楼,也许在新的时期进入新的领域。
作者简介
曹磊,高级工程师,现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处处长,江西省临床医学科学研究院医疗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研究相关工作,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理事、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情报图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智慧医院与人工智能应用标准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院装备协会医院物联网分会副秘书长、江西省计算机学会医院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全国医院信息化杰出创新力人物、江西省数字化医院建设优秀工作者等10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共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