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军:医院基本建设 信息化应优先

发布时间:2022-11-17
浏览次数: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全球医疗卫生体系,信息化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影响将更加深刻。面对信息化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出台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规划》站位高、讲科学,为信息化建设搭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方向目标,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举措。加大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力度,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需要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培育医疗服务新业态,提升卫生健康行业发展新动能,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

  “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发布220多项卫生健康信息化标准,建成1700多家互联网医院,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60多个城市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码)通”,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互通。但是,在基础设施、共享应用、投入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与弱项,“数字鸿沟”“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数据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和措施,以保障顶层设计可以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首先,要提高认识。针对各地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规划》明确指出,要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持续完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进医院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医疗业务协同一体化、惠民医疗服务一站式、精准决策支持一门户、信息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分析利用一平台、数据资源汇聚一个库,强化对医院精细化运行管理和全视角决策评价的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其次,要规范建设。目前,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区域平台之间,数据接口难以互联互通,信息“烟囱”、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标准和规范执行不到位。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加快推进数据共享互认,完成跨省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二级以上医院基本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三级医院实现核心信息全国互通共享。同时,提出实现“每个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推广卫生健康部门2012年以来面向城乡居民设计发放的就诊服务卡(码),将其作为群众就医和健康服务的线上线下统一身份标识,解决“一院一卡、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的就医堵点问题。

  再次,要深化应用。《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展智慧医院建设示范行动,基于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等新技术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成为推动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实践过程中,医疗机构要遵循智慧医院建设标准框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智慧医院发展标准与模式。

  最后,要保障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位推动、人力资源支撑,也离不开经费支持、设备配置、绩效评价考核等各项配套措施。《规划》指出,要把医院信息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完善人才使用培训机制,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将医院信息化互联互通情况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等工作中。通过完善措施,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