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凝心聚力打造医改“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2-09-14
浏览次数:

作为医改的先行者,青海省通过医改正重塑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医改“规定动作”,助推升温民生获得感。与此同时,青海省也在持续探索,做实医疗资源下沉、因地制宜改革、人才培养跟进等改革动作,进一步推动医改向前进,凝心聚力打造医改“升级版”。

不是“照搬省级医院的做法”

医疗资源下沉,当前在青海省已经是常见的景象。

“晚上,我还要参加县疫情防控会,只能长话短说。”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人民医院,该院党委书记、院长索南昂秀掐着时间跟记者交流。还有几个月他就要卸任在贵德县的职务,然而时间还没到点,就要尽一切力量把手头的事情干好。

索南昂秀来自青海省人民医院骨科。2019年9月,贵德县人民医院与青海省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索南昂秀和同事主动请缨来到贵德县开展帮扶,既要将先进的医疗技术留在基层,也要完成从临床医学专家到医院管理者的转换。

帮扶团队以贵德县本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技术帮扶和双向转诊,以科室间合作为纽带,打通两院间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以技术、管理、流程、信息方面的整合作为切入点,通过常态化按需帮扶、点单帮扶,建成重症医学科、以五官科为主的综合病区、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改造远程影像诊疗中心、远程医学检验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平台,推进多学科诊疗模式,为疑难病不出县发挥了兜底作用。

与此同时,以青海省人民医院为依托,贵德县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县域内9所乡镇卫生院和134个村卫生室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逐步实现优秀人才、优质医疗资源往下沉,形成省带动县、县辐射乡、乡提升村的省、县、乡、村4级医疗模式新格局。

“毫不夸张地说,通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原本需要到外地治疗的患者,已经能够在县里得到可靠的医疗服务。”索南昂秀说,上转率从2018年的29%下降到目前的5.6%,县域就诊率从2018年的70%提升到目前的90%。

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因为“照搬省级医院的做法”。在索南昂秀看来,由于人才梯队、技术能力、设施设备的差异,县级医院很难复制省级医院的经验,“对症改革”才能有所突破。

县级医院往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对不健全,为此很多指令性工作推进难;学科能力建设比较薄弱,导致患者转诊率高;技术能力比较差,有些患者因为小病没有得到解决带着更大的“怨气”离开。

对此,贵德县人民医院一方面强化制度建设、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一方面探索“大综合、小专科、专业化”的诊疗模式。比如,该院成立综合病区,将藏医科、中医科、皮肤科等科室综合在一起,解决这些科室只有门诊没有住院服务的问题,让确有需求的患者在常见病、多发病上能够获得所需的服务,也调动医生提升服务能力的积极性。

“先干起来”争取更多协同和支持

2018年12月,针对青南地区优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可及性与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差距较大的情况,青海省委、省政府通过统筹调剂全省各地、各行业事业单位编制,由编制、人社、财政和卫生健康多部门协作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创造性建立青海南部地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动态编制周转池,将调剂的183个编制分配给12家省级公立医院,增加省级公立医院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数。从省级公立医院选拔与增加编制数相同的业务骨干派驻青南地区3州14县的21家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青南地区组团式对口支医关系。

据了解,“青南支医”人员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以每年每人2.4万元为基础,按不同支医期限统筹安排,主要用于向支医人员发放补助、差旅费及购买商业保险等。其中,一年期支医的标准为年人均2.4万元,支医一年期满后,鼓励长期支医。在支医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申请、援受双方同意前提下,继续支医一年的,提高至年人均2.7万元;在两年支医的基础上申请支医的,提高至年人均3万元;3年后自愿继续支医的,待遇保持不变,不足部分由省财政补齐。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援青)周明坚介绍,“青南支医”工作帮助受援医院在医院管理、医疗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看病难、看病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援地区的县域内就诊率提升到91%”。

“青南支医”成了青海医改亮丽的名片。为扩大医改成效,2022年6月,青海省启动“环湖支医”行动,由省级12家三级公立医院选派100名支医人员,支援环青海湖地区的7家州级公立医院、13家县级公立医院。

“‘青南支医’有省级层面的编制保障和财政投入,‘环湖支医’当前只能靠省级医院推动,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在青海省卫生健康委的一间会议室,面对记者上述提问,该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先干起来,通过成效争取更多部门的协同和支持,这一点我们是有信心的。”

“目前从省级医院支援的专家已经来了!”电话另一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永明兴奋地向记者表示,专家以组团式支医和驻点帮扶为主,有望帮助“升级”该院在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等领域的救治能力。

所有人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索南昂秀表示,医改不仅需要医生个人的自觉参与,更需要集体的推动、制度的保障。

在索南昂秀看来,倘若没有“娘家”——青海省人民医院的“出人出力”,再好的点子也难以在贵德县发光。“真要总结这几年,那么只能说我们在真心真意、全力以赴推进医改,医改让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在内的所有人结成了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个利益共同体内,更多的改革措施正得到推广:青海省的州、县、乡3级公立医疗机构开始设置简易门诊,为城乡居民普通门诊统筹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看病和报销服务;公立医院的“临聘人员”受到更大的关注,地方财政对其工资进行补助,对符合条件的编外额度内聘用人员全部实行同工同酬;老年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初步建立,将60岁以上村医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

患者远赴外省求医一直是该省医改的“心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省内缺乏高层次医疗领军人才。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和青海省卫生健康委2021年启动了“名师带教三年计划”,协调选派32名国内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与青海省32名培养人选结为一对一带教师徒,通过跟师学习、现场指导、远程带教等方式进行为期3年的带教学习,力争让医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高原上落地生根。同时,该省还遴选62名省级带教老师和82名市(州)级、县级带教老师,与178名学员结为师徒,以此辐射带动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オ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周明坚认为,在医改强化系统集成、落地见效的同时,人才培养提档升级、医疗资源提质扩面、医学技术更新进步要坚持“跑完全程”,从而进一步实现医改的高质量。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