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经纬线”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评价指标》有党建引领、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创新增效、文化聚力等5个方面的横向坐标,每一方面又纵向延伸出可量化的指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工作有了“经纬线”。
能力提升是第一要务
医疗服务能力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涵盖专科能力、医疗质量、重点病种、医疗效率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评价指标》中提到的“医疗质量指数”,紧扣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低风险组死亡率等关键指标,既着眼于手术技术规范,也着眼于日常诊疗管理;既强调基本医疗服务品质保障,也强调急危重症诊疗能力提升,充分体现了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在医疗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中的共同遵循。“抓住医疗质量安全的每一个要素,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始终看齐最高标准、最高要求,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看病看得安心放心。”
“公立医院强不强,关键看专科,增强专科能力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梁廷波说,国家已依托各省市高水平医院形成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布局,突出了长期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专科病种救治能力导向。“十四五”时期,国家进一步铺开重点专科建设,逐步补齐基层专科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肿瘤、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感染等专科主要病种诊治水平。《评价指标》中的“专科能力指数”按疾病病种分类,将病种例数、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相关参数纳入专科能力考核体系,正确引导公立医院专科建设方向,推动专科技术水平、病种质控水平持续提升。
优化医疗服务效能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抓手。近年来,各地不断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医疗流程更加便捷,医疗服务更加高效,人民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从《评价指标》中对“智慧医院建设”指标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即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和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是智慧医院建设的核心,旨在引导公立医院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形成线上线下(31.030, 0.38, 1.24%)一体、医疗机构间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基于上述要求,樊嘉建议,智慧医院建设要聚焦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提供智能导医分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检查检验结果推送和互认等线上服务;聚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通过全流程医疗数据闭环管理,为公立医院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聚焦应用智慧管理手段,建立医院运营管理平台和诊疗信息数据库,丰富医疗服务的应用场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深度融合,提升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聚焦医联体内同质化管理,注重医院之间互联互通。
提质增效关键是创新
樊嘉认为,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提高医疗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效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评价指标》中的“创新增效”部分,融合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和“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效能”的工作要求,设置了智慧医院建设成效、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项目、费用消耗指数和万元收入能耗占比等指标,引导了发展方向。
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能够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樊嘉指出,《评价指标》在技术创新方面,用“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考察了公立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模式创新方面,用“智慧医院建设”考察了公立医院在智慧化时代的创新运营方法;在管理创新方面,用“费用消耗指数和万元收入能耗占比”考察了公立医院的创新管理结果。
樊嘉以“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为例进行阐释,他指出,该指标直接反映了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公立医院要强化对科技研发的全方位保障,通过健全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加强研究体系与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当前,公立医院到了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期,既要有技术质量的提升,又要有管理质量的提升。“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严控药品和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强化内部管理,规范诊疗行为,让运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抒扬强调。
诊疗费用作为医疗过程中资源消耗的集中表现,不但能够反映医院的诊疗决策水平,也能够反映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中的“费用消耗指数”反映的是治疗同类疾病所花费的费用,“万元收入能耗占比”则是考察医院节能降耗情况的重要指标,二者均为评价公立医院内部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指标的计算方法来看,DRG、DIP、病案首页等是计算核心元素。樊嘉建议,持续提升病案首页内涵质量,通过主动分析同组疾病费用结构,比较发现医院改进和控制费用结构的方向,降低不合理不必要的费用,尤其要侧重药品和耗材的费用降低。
优化结构是改革难点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内部改革,尤其是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既是关键也是难点。”张抒扬表示,《评价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医院结构改革要点,在“结构优化”一级指标下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分别从能力结构、收入结构、支出结构等方面明晰了医院的重点任务。
张抒扬指出,医疗收入结构不仅反映医院运营状况,也体现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评价指标》沿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指标,并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从而加强内部运营管理。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医改进程,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调整医务人员技术劳务项目价格,探索建立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步入快车道。根据全国三级医院绩效考核监测数据,多数试点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显著提高。
“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主体,薪酬分配关系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人员经费占比评价的不仅是规模数量,更是结构质量。”张抒扬解释,《评价指标》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人员经费占比”指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固定薪酬占比”进行评价。公立医院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进一步突出保障功能,体现医务人员岗位价值、知识价值;同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服务质量等。
在梁廷波看来,公立医院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应当满足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及感染性疾病领域常见病、多发病与各类急危重症的救治需求。《评价指标》中的“住院患者重点监测病种覆盖率”实际上框定了公立医院的重点业务范畴,明确了公立医院的运行轨道。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属性,做好业务发展规划,结合单病种医保支付杠杆的调节功能,在提升重点监测病种的诊疗水平与收治能力上下功夫,在优化调整病种结构、保障重大疾病救治需求上下功夫,真正把好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彰显公立医院职责担当。
来源:健康报
上一篇: 安徽省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征求意见
下一篇: 山西“远程医疗”搭上“网络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