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
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1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医改工作进展成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围绕深化医改相关工作,介绍如何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福祉。
均衡资源解难题
发布会介绍,近10年,我国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深入推广以三明医改为代表的典型经验,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百姓身边有了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家门口有了更多专家坐诊,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看病就医更方便、更实惠、更高效、更顺畅。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当前我国仍然面临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距离群众的期盼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供需双方的利益引导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介绍,下一步,将在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分级诊疗中的积极作用、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4个方面打出组合拳,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自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大病不出省”的目标,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和有序扩围。“截至目前,已经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3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基本覆盖了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介绍,截至今年6月,50个项目共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促进有关地方在肿瘤、心血管、呼吸、儿科等专科能力方面补短板。今年下半年,将把剩余的11个省份全部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范围,在年底前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
孙志诚表示,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方面,将以省为单位来统筹规划,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工作思路,遴选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这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主要布局在人口数量较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市,以地市级医院作为依托,引入省级及以上高水平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合作共建,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实现省域内一般地市的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差距明显缩小。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稳步推开。
药械集采破虚高
破解群众看病贵问题一直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发布会介绍,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以带量采购为核心,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密集推进了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覆盖了294个药品。
“大部分是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采购金额的35%。”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介绍,国家组织药品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累计节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在降价的同时,集采兑现了带量的承诺,群众使用原研药、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的比例超过了90%,高质量药品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自2018年以来,我国每年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累计调入507种药品,调出391种药品,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加到了2860种;整合全国需求谈判议价,将250种新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为加强谈判药品的落地工作,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两次联合发文,要求建立双通道的管理机制,指导各地遴选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定点零售药店与定点医院实行相同的支付政策,让医院暂时没有配备的谈判药品先进药店。“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实现了群众‘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的愿望。”李淑春说。
把好药品和医用耗材质量关,是确保医改成效的关键之一。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司长袁林介绍,从国家组织集采药品、医疗器械开始,国家药监局把质量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对集采中选药品进行全覆盖监督检查、产品抽检,持续强化不良反应监测,特别是针对低价中选或者大幅降价的药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针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个别企业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情况,依法采取暂停相关企业产品生产销售、召回上市产品等措施,并协调配合做好产品供应保障。此外,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建立完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参比制剂遴选工作,稳步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共审评通过513个品种,涉及2555个品规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已上市仿制药的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部委合作重质量
医改既要让百姓获得高质量的服务,也要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介绍,国家层面,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形成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累计批复3批50个项目;财政部每年安排约110亿元,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出台薪酬和职称制度改革两项重要举措,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国家医保局实施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2021年共有24个省份实施调价;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推进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成本核算等一系列举措,强化行业监管。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点面结合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许树强介绍,以省为单位,在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率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医院为单位,在9个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试点。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与14家医院所在的9个省份签署了委省共建合作协议,14家试点医院都制订了实施方案,正在按照“1年能起步、3年见成效、5年上台阶”的目标,挂图作战。
发布会介绍,地方层面,各省份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强化系统集成,狠抓落地见效。目前,已有29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方案。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成立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或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高位推动,协调重大政策、解决重大问题。12个省份积极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确定一批省、市、县层级的试点医院,先行先试、突破创新。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李淑春介绍,国家医保局2019年在全国30个城市开展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也就是CHS-DRG付费试点;2020年在71个城市启动了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即DIP付费试点。截至2021年年底,101个城市已经全部进入实际付费阶段。“目前,全国共有200多个地区正在推进住院费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一些试点地区产生了参保群众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水平下降、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加强、医保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的效果,初步达到了患者得实惠、医保基金可持续、医疗机构得发展的目标。”李淑春说。
体系改革强预防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许树强表示,国家疾控局也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下一步要继续推进机制改革创新,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一是推动健全疾控网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施基层疾控能力提升、基层疾控骨干人才培训等项目,支持基层疾控机构提升现场流调能力,夯实基层的防控基础。二是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推动各级疾控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考核,创新医防协同的工作机制。三是要推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细化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应急救治、流调溯源、卫生监督队伍。
除了传染病,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重大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也很重要。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加强诊治保障服务等措施,慢性病防控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健全慢性病早期筛查机制,完善健康管理的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持续提升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许树强说。
孙志诚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300亿元,支持中医医疗服务资源整体扩容和布局优化。比如,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累计支持接近700个县级中医院改善医院业务用房条件、升级设施设备;持续支持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的中医科建设,全国85%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设置了中医科,绝大部分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据了解,进入“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优化中央投资结构,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在全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中医类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中医药的高峰和高地;支持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打造中医药参与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防治的国家队;全面推动138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的建设,增加省域内的中医医疗服务优质资源。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