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广州:成立首家立体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14-04-16
浏览次数:
  广州首家立体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及立体心电图培训基地近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据悉,这是华南地区首家远程心电检测平台,与广州市20家基层社区医院和省内5家县市级医院进行合作开展远程心电检测、诊断。而引入立体心电图技术,减少检测过程中的心电信息丢失,可望降低检测误差、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现状:

  每10秒1人死于心血管病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自成教授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现患病人数为2.9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350万,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按上述数据估算,几乎每10秒钟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血管疾病防治任重道远。作为人群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常见病,目前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除了引导公众控制好血压等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基础病外,专家认为引导患者在社区定期筛查、接受基本防治是预防的重点。

  “但基础医疗技术实力有限,懂心电的医生对一些较复杂的心电图准确判读有难度。”李自成说,要培训一名懂心电的合格医生并非短时间就能做得到,但所有人都涌到大医院做心电检测也不太现实。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让筛查者在社区医院、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做检测,再将部分复杂、难读懂的心电数据提交给有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判读。

  探索:

  建立远程心电图会诊中心

  据李自成介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以心血管内科和胸痛中心为临床平台,在华南地区的基层社区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工作站和乡村卫生站建立远程心电检测点,以方便民众在家门口做心电图检查。在操作上,基础医生将患者的心电数据通过网络发送至华南远程心电检测中心,再由该中心专家进行判读、诊断和远程会诊,并将诊断结果发送至基层和社区检测点,以协助基层和社区医护人员诊断和治疗。对筛查出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再由专家和基层社区医护人员一起评估病情、制定治疗策略,为就医提供绿色通道。

  目前暨南大学华南远程心电检测中心与广州车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河区妇幼保健院、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园街东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白云区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0家基层社区医院,以及广东省内的连平、和平、东源、翁源、阳春市等5家县市级医院开展合作,未来视情况逐步覆盖广州各行政区和广东省其他市县。

  突破:

  引入立体心电图技术降误差

  此次暨大附属第一医院成立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引进了立体心电图技术。李自成解释说,以前大家常规体检做的是普通心电图检测,仪器记录的是平面的信号,被漏掉的信息比较多,发现异常很难据此判读出是何种性质的心血管问题,必须做其他项目的检查以进一步诊断。立体心电图技术弥补了心电图无法三维显示和心电向量图一般不能多周期显示的不足,减少了检测信息的丢失,可望降低检测误差、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一些通过传统心电图无法确诊的疾病,通过立体心电图可以尽早发现。”李自成分析称,使用立体心电图仪,通过对心脏电信号数据的全面分析,能较直观地反映出心脏疾病的类型和病理位置。目前,立体心电图检查已开始应用于医院门诊、病房和体检,在心律变态和心肌病变的诊断方面起重要作用。